-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这次会议.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组织撰写了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理论阐释文章,让我们一起感悟思想伟力,汇聚奋进合力。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并强调从“七个着力”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回望历史——深刻领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根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就在于其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繁荣.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从国家角度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民族具有大一统传统,在长期的历史融合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统一性。从文化的包容性而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它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对世界文明进行整合、包容,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来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立足现实——深刻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事业的发展,向内表现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对外则表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基底,创新打造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及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屡次出圈,引起全国的关注;河南博物院率先推出的“考古盲盒”,“火”出国门,漂洋出海,唐宫文创等国潮文创产品成为出彩河南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考察,动情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明方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把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河南文脉悠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在考古研究诠释、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展现了河南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贡献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低污染等特点,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具备极强的衍生效应、嫁接效应、共享效应和外溢效应,是推动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内涵提升的基础性引擎产业。全国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河南积极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22年河南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65.1亿元,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49.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4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上升,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开创未来——